教育制度之悲剧

education system

教育制度悲在哪儿?

你应该感恩有机会上学。。。!

学习是乐趣。。。!

我不这么认为。。。

我自从在新加坡受教育的当中就已经想写这篇文章。但因为我当时的观点可能还不够成熟,所以就延迟了它。如今我已毕业了两年,终于是恰当的时候来表达我的看法。

我的评论不只限于教育制度,而也包括了社会对于教育的普遍态度。

我想讨论关于大学前的正规教育,就是从小学到中学到初级学院的道路。教育制度中也有其他比较短的道路可选择,但上述是我所经历过的。

由于我的经验只在新加坡的教育制度里, 我会把焦点特别放在新加坡或亚洲学生所面对的问题。虽然如此,我相信我的论点从国际角度上也能引起共鸣,毕竟我要探讨的是相同的教育形式。

1. 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

我想问:学生究竟是人还是机器?

教育制度中的标准化考试鼓励学生变成像“学习机器”一般。为了充足地准备测试或考试,学生会依靠死记硬背的方式。

使用这个方式的学生会反复地背课本里的内容,然后在考试过后就忘干了。学生只在乎能把背好的内容在考试中“吐泻”出来。

缺乏好奇心与创意

这样的学习方式是好奇心与创意的最大杀手。如果我们所“需要”知道的内容都已写在课本里了,那么就没什么激励感到好奇。在课室里被四面包围的学生该怎么样对于事物产生惊奇的感觉呢?

即使有试图鼓励创意,也没什么效用。我能自由发挥想象力的时候很少,其中是在一项叫“Design and Technology”的科目中。但是,学生们似乎不怎么关注这些没有考试的科目,像是体育、音乐、艺术与家庭经济。

是的,唯有考试的科目才能得到学生的注目!

在初级学院的‘A’水准考试科目当中有比较创意性的科目,叫做“Project Work”。学生们分成小组合作,为选定的问题设计解决方案。但是在牵涉到成绩的情况下,学生到底能多么跳脱框架思想呢?我还记得在这个科目成绩公布的那一天看到一些哭泣的学生。

这关系到我的下一个的论点。

2. 评分中的学习

评分 – 我们所讨厌的。

不要说评分标准,评分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个问题了。它把学习的乐趣都夺走了

如果你告诉我我正在写的这篇文章会受到评分,我想我不会那么享受写作。不止如此,我大概还会改变我的内容和表达方式,把它简化成比较符合标准的。

学生知道会受到评分时自然地会感到压力。 这是因为他对成绩产生牵挂。当学生把注意力从过程转到成绩上,他感受到的是害怕多于乐趣。这对于创意的过程是不利的,也难怪造成了这里缺乏创意的现象。

3. 过度注重成绩

如果说评分中的学习是个问题,过度注重成绩的态度让它变本加厉。

这里压力高的教育制度是众所周知的。有人把它比喻成“压力电饭锅”,指的是家长、老师与同学一起塑造的环境。它造成了学生们在学习表现上面对巨大的压力

人们把失败的风险视为太高了!(我说“视为”是因为人们的观点并不一定代表确实的情况)

教育的“老鼠赛跑”

教育就此变成了一场“老鼠赛跑”,目的是要超越而不落后群众。

新加坡的课外补习行业是个利润非常丰厚的行业,价值超过十亿新币。(这里人口才大概568万)人们选择去补习普遍给的理由是因为成绩差。但我怀疑真正的理由是怕输的心理。若我们的教育制度是真正的世界级标准,那么大家为什么都赶着去课外补习呢?

不仅如此,学生们为了准备考试会很用功地做“Ten Year Series”的历年考题。我还记得以前的家长会从路边的摆摊购买各个学校的历年考题卷,老师们也偶尔会在课堂上问学生们谁要买考题书。在一群举手的学生当中,不举手的似乎是个怪胎。

人生是这样的吗?你一直回到过去就能完全掌控未来吗?你保持着害怕的心理,就算做再多的准备会够吗?

tuition advertisement
在购物中心里一则显眼的广告。(孩子们,对不起!)

狭窄的人生观

从小开始过度注重成绩的态度会造成狭窄的人生观。很多时候学生们会为了测试中丢失了几分而耿耿于怀。由于不及格对他们来说似乎是一场灾难,他们在面临考试之前会感到十分焦虑和害怕。

事实上,人生有许多更加重要的事情值得我们去关注。悲剧在于学生看不到这些。

这个过度注重成绩的态度究竟是从哪儿来的?为什么会时常被称为亚洲的问题呢?

虽然课业压力是个全球性的问题,这里有些文化与经济上的因素使得它更加严重。

文化因素

首先,这个态度可以追溯到儒家的理想。儒家提倡的是自我对家庭与国家的责任。在华人占多数的新加坡社会里,个人的成就常代表了家庭的成就。所以,一个家庭中出了状元是一件非常光彩的事情。相反的,成绩不好可能产生羞耻感。这从古代以前的中国科举就开始了。

有哪个孩子不想让父母骄傲的呢?

除此以外,东方与西方的家长对于他们孩子的学术能力有不同的看法。一项研究显示东方家长认为学术能力是跟努力和纪律有关的,而西方家长则认为是跟才能有关。这也许能解释东方家长为何给孩子们更大的压力。

我只能想象在中国或韩国那样竞争规模更大的国家里会多么压力。他们的大学入学考试高考与的非一般的高难度。学生们花费他们大部分的时间去准备这些考试,他们相信他们的未来会由它的成绩判定。有的人还会为了得到他们理想的成绩而重复这些考试,浪费他们几年宝贵的生命。

经济因素

况且,推动教育有经济动机。亚洲四小龙(新加坡、香港、韩国和台湾)得到这样的名称是因为在1960年代至1990年代快速工业化而创造了经济奇迹。他们在有限的土地面积和缺乏自然资源的情况下是如何成功的呢?答案就是把重点转移到人力资本上,大力投资教育。这些政策果然有效,来自这些国家的学生不断地在全球能力测试中表现优越

但代价在哪儿?不幸的,年轻人的福祉。

家长、老师与同学们集体造成的压力会危害到年轻人的心理健康,甚至在严重的情况下酿成自杀的悲剧。由于害怕打断课程或考试而延迟心理治疗(甚至否认此类问题的存在)的情况很寻常。

从政策获得经济利益的上一代坚持认为教育是确保生计的唯一途径,但事实上时代已经改变,允许更多灵活的选择。可惜的是,人们已经习惯对于人类拥有为自己寻找方法的创造性智慧缺乏信任

我再次问道,学生究竟是人还是机器?

社会错过了对幸福和充实的生活至关重要的东西,这是多么可悲?

4. 讲究实际的学习

上述是造成学习中讲究实际的态度的原因之一。不同的科目所收到的关注并不平均。因为经济的关系,理科一直以来都比起人文学科被视为比较有价值的科目,尤其是随着全球领域对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职业需求的增长。一位擅数学的学生往往会比一位擅长文学的学生更受高度重视。

这样造成了学生们难以根据兴趣学习。从小学起,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被鼓励花多一点心思在这些“比较重要”的科目

学生们到了初级学院时才能比较灵活地选择科目组合。然而,理科系的学生数对于文科系的学生数比例特别高。其中的理由是因为理科有确定的答案,不像文科那样主观,所以比较容易得分。这正好说明了注重成绩的态度

我当时就是跟着群众选了理科系,尽管我喜欢的科学科目只是生物学而已。像是哲学与心理学真正吸引我的科目甚至在文学系里都没有。如果我至少能读我喜欢的科目,或许我在学校会更加愉快。

5. 不存在的意义

学生最常得到的劝告就是要“用工读书”。我因为从来都不了解它的意义,所以常问周围的人“我们为什么需要读书?”我身边的同学都不知道答案,毕竟他们跟我在同一个处境。大人给我的答案没有让我满意,像是“你不读书还能做什么?”或是“因为每个人都在读书啊。”

当一个人不得已地落入“学生”这个角色过后,他就承担起努力读书并取得好成绩的责任。只要是尽了这个责任,似乎就是足够满意的理由了。

事实是如此吗?

我的人生中最煎熬的岁月是那些我不得不付出我所有时间、精力和注意力却又不明白是为了什么的上学岁月。困扰我的问题有:

我为什么在这里?(在课室里挣扎着不睡着)这不是我报名来的。。。

我为什么要读这些科目?(看着我的课本)我想知道这些科目的由来。。。它们对我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实用性?

我为什么需要读书?(听着同学们都说“我需要读书”)不读书就会没了命吗?但是他们不是说Studying(读书)= Student (学生)+ dying(在死)。。。

存在的虚无

那些日子是反复地等着下课,等着周末的到来还有等着考试期的结束。我能了解周一忧郁和周末快乐对于那些不喜欢自己的工作的成年人来说是怎么样的感觉,因为我当时正是过着那样的生活。

在我看来,一个不断等着某事结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我偶尔还会为了青春时所失去的时光而感到悲伤。

如纳粹集中营幸存者和存在主义分析/意义治疗的创办人维克多·弗兰克所说,人类是被一个意义的意志驱使的,类似于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的权利意志概念。面对着存在虚无的学生会与痛苦万分的人同样地被迫结束自己的生命。

说实话,我有时候坐在课室里的桌子前望着窗外也产生了这样的念头。

6. 自我价值感的影响

在年轻的时候,许多学生仍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还没为他们的自尊奠定基础。这么早地把焦点放在成绩上只会对他们造成伤害

我从小就听到很多大人夸奖我在学业上的成就,例如在班上或学校里考第一名,还有获取能进入新加坡里顶尖的初级学院的考试成绩。他们向我的父母表达羡慕,说着“你很幸运有那么聪明的孩子!你都不用操心!”

听着这些,我不禁想知道以下问题:

我从此以后就一帆风顺的生活了吗?

我有哪些其他的优点吗?

我宁愿因为我思想的方式或对别人的关怀被表扬。但我听到的都是关于成绩,好像它定义了我的一切。当然地,多年来我的自我价值感很差,直到我对自己有了更多了解为止。

重点不在于成绩多好多差。很多人误以为成绩好的学生就会比成绩差的学生过得比较好,但事实上是没有一个孩子会甘愿让自己的价值感被成绩这样外在又短暂的东西决定

精英主义的形成

除此以外,以学业成就作为价值的衡量会助于打造一个精英社会

我本身遇到过蛮多这样的例子,有的家长因为自己的孩子是上一所著名的学校而感到过度骄傲,甚至看不起别人。

当孩子们被放在高高的基座上,他们很容易误以为自己优于别人。但事实上是我们都有不同方面的智能。

虽然一开始只是以一个人所上的学校和他获得的成绩为标准,慢慢地会变成他所持有的职位、在哪家公司工作和赚多少钱。

我想要在生活在一个以肤浅的标准来判断别人的社会中吗?不,我不想。

结论

这些总结了教育制度的悲剧。它继续对年轻人造成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我想大人不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的理由是因为他们常以自己忍受过同样的问题作为辩护,还有一旦沉浸在工作中就难以同情学生的困境,毕竟职场上有的是另一套规则。人们会为了工作生活平衡争取利益,但谁曾关注学校生活平衡呢?

我刻意花费了几年的时间才成功扭转了我在教育制度里得到的不良灌输。虽然困难,但是是办得到的。我发现自从我的人生观更加宽阔以后,人也变得快乐多了。我只希望更多的学生可以知道我希望自己早点知道的真相,从中找到解脱。

Share This Pos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